十五期间,深圳市每年新建建筑面积2000万平方米,旧城改造500万平方米,每年将产生建筑废弃物近1000万吨。按照每填埋1万吨建筑废弃物占用1亩土地计算,每年产生的建筑废弃物需占用近1000亩土地。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局长李荣强给建筑垃圾算过一笔账。目前,深圳大部分的建筑垃圾处理方式,是一埋了之。实际上,建筑垃圾可以再生利用,重新变身为建筑材料。深圳已经有企业开展市场化运营,再生利用率达到85%。
建筑垃圾的处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都将是困扰深圳的难题。一年建筑垃圾占用1000亩土地,触目惊心的数字。实际上,如火如荼的地铁工程、城建工程和大运工程,所产生的建筑垃圾,可能还不止这个数字。
据深圳市城管部门介绍,深圳有三个较大的建筑废弃物填埋场:占地22万平方米的塘朗山建筑废弃物填埋场、占地11万平方米的龙岗建筑废弃物填埋场和占地12万平方米的宝安建筑废弃物填埋场,现在均已填满。其中,面积广阔的塘朗山填埋场,启用于2001年,提前三年于2005年5月就已经完成任务,现在已经封场。
市内外的填埋场都已达到饱和。城管部门正在选址新的填埋场。新屋围及下围岭两处余泥渣土受纳场,正在进行环保评估审批和设计勘探等前期工作。两处受纳场总规划面积约106万平方米,新增总库容约1300万立方米,直接使用年限只有八九年。
建筑垃圾不仅吞噬大量土地,还对环境造成危害。李荣强介绍,目前,深圳的建筑废弃物除了自发的建设工程回填利用和填海外,绝大部分未经任何处理便被运往填埋场。而建筑废弃物直接填埋阻断了土壤生物链,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形成了危害。
记者了解到,现在在地铁工地里,文化中心墙壁上,新建医院地面上,一块块崭新的青砖,它的前生可能就是渣土和瓦砾。不知不觉间,利用建筑垃圾再生制造的建材已经出现在我们身边。
2008年5月,深圳一个郊区的建筑废弃物填埋场里,两条生产线开始运转。郑州中意机械有限公司的这项建筑废料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吃的是残砖瓦砾,吐的是崭新的环保砖。*就可以将900吨建筑垃圾再生。
据介绍,建筑垃圾进场后,经人工分拣,把金属材料和有机物分类处理,再经过粉碎、筛分、搅拌、砌块成型,就可以成为环保砖,也可以生产出建筑用的砂浆。这些再生环保产品,在抗压、抗折、容重和隔热等方面都有明显的优势。再生环保砖已经取得深圳市新技术推广,并已入选深圳市循环经济产品推广导向目录,成为政府鼓励有限采用的产品。
据中意矿机负责人介绍,目前,一年可以消化建筑垃圾350万吨,生产出160万立方米标砖,28万立方米砂浆。如果这些建筑材料都用新的资源生产,挖泥需要的土地面积就要600多亩,烧制所需的煤炭要6万吨,向大气中排放的二氧化硫达到900吨。更为现实的功效是,仅这两条生产线,一年就可以节约建筑垃圾所需的填埋土地100余亩。也就是说,这样的处理厂只要有十家,深圳就不用为建筑垃圾发愁了。
今年10月1日起,《深圳市建筑废弃物减排与利用条例》开始施行。李荣强解读,《条例》实施后,深圳实行建筑废弃物回收利用产品的强制使用制度。为了积极培育建筑废弃物再生产品的回用市场,在立法过程中根据使用量大附加值高国外有应用实例安全性顾虑较低等四项基本因素,明确规定某些工程应当使用一定比例的再生建材,如道路工程路基垫层,工程非承重结构部位等等。主管部门可以对政府投资工程与其他工程使用建筑废弃物再生产品的比例做出规定。
如何尽快形成完整的建筑废弃物处理产业链?早在2006年底,时任深圳市建设局局长李平赴美考察综合利用建筑垃圾,提出要形成建筑原料建筑物建筑垃圾再生原料的循环模式。停止垃圾处理场的审批,把现在的填埋场变成综合垃圾处理厂。
作为建筑垃圾再生,中意矿机建议,将新屋围及下围岭两处余泥渣土受纳场进行重新规划,把单纯的余泥渣土受纳场用途转变成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基地。根据建筑废弃物的各种成分,对建筑废弃物进行深度转化,生产出适合市场需求的各种产品,将建筑废弃物全面转化成产品,形成生产规模化、产品系列化,可以达到全部消化建筑废弃物的目的。
本文编辑QHC
返回顶部